【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】他的“战”沙一生

2023-08-03 15:02:17 来源:五原统一战线


(资料图片)

点击上方蓝字,关注我们

关于要活出怎样的人生,我们始终在寻找最优解。一身蓝布衫,一顶黄草帽,一双老布鞋,扛着苗,爬过沙,挥起锹,栉风沐雨、夜以继日,这是一个年过七旬老人退休生活的精准画像。退休后的20余年里7600多个日夜,从200亩到1800亩,8000多株苗木、6000多方木材蓄积量,五原县银定图镇宏胜村铧圪尖沙场2700亩沙丘全部绿化,这是高德全最得意的作品,他在挥锹中活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。 无私者无畏,无畏者才敢担当。一路走来,他敢于直面一切困难挑战,就是因为他没有任何自己的利益,始终关注的是家乡各族群众的利益。1971年,高德全到塔尔湖防沙林场工作,他立志要在沙窝里干出一番事业,就这样他开始了异常艰难的抗沙之路,风沙肆虐,沙进人退,人进沙退。7万多亩沙丘分布在当时的8个乡镇,风雨无阻,无冬无夏,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家乡的每一块沙地,摸清了沙丘移动规律,立足实情筛选适种树种,每一块沙丘最新动态牢牢印在他脑中,他成为了当地的活地图、资料库。 1998年,52岁的高德全申请提前从县林业局副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,为的不是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,而是始终放不下的防沙治沙事业。他在家乡出生也想让家乡重生,他想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治疗家乡的“伤口”,期盼着沙海变绿洲。怀着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,他来到一片荒芜的铧圪尖沙场植树造林。他知晓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性、艰巨性、反复性、不确定性的事业,但也是一项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,必须用心治理、精心呵护。 一项事业的完成需要情怀,更需要本事、智慧和方法。“开始造林的时候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欠缺,去银行贷款没有抵押不给贷,向亲戚朋友借也不是长久办法,我就靠自己种地、养殖的收入投资种树。后来赶上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下来,解决了燃眉之急。”面对资金短缺的问题,他寻方法、找出路,最终看见了光明。这时,种苗的问题又成为另一道坎。“苗壮半收成”,育苗是一项费时、技术性强的工作。他所育苗木除了供自己造林用苗外,出售产生的收益用来反哺造林,形成了良性模式。现在,天保工程飞播的沙生作物已经覆盖整个沙丘,尤其是沙生梭梭大苗嫁接的肉苁蓉已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,为其持续扩大绿化面积提供了资金保障。 退沙造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坚守、辛勤付出。多年以来,高德全将自己的种树经验记录在本,总结成册,供人参考,希望各族有志青年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,接续点翠荒漠。他撰写的论文在国家及省级科技杂志和学术讨论会上发表,《巴盟河套沙地开发利用的研究》《从河套地区沙漠的生态环境试谈治理意见》等多篇学术成果获自治区、市级优秀论文奖,为无数治沙人提供科学治沙的范本。他本人也因此获得自治区、市级“劳动模范”以及自治区离退休干部“双先”表彰先进个人等称号。 “人一辈子总要干点自己想干的事,我就爱栽树,选择了植树造林,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干成。等我干不动的时候,我会把我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、技术整理成册,写成东西传给后人,让他们继续把这个事情干下去。”质朴但有力的话直抵人心。饱经风霜的脸,遒劲有力的字迹,树皮一样粗糙的手执笔记录着他的汗水与心血,古稀之年的他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。五十载的执着追寻,五十载的默默奉献,一种职业一生不服输的诺言,践行着无需言明的初心和使命,从他扛起锹的二十几岁就明白了这副担子的分量,他扛起的是对各族群众的责任与担当,扛起的是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期待。 事业任重道远,责任重于泰山。一位扎根林场、心系绿荫的生态守护者,一腔爱,一片林,一场生态保卫战,无言心归处是家乡热土,更是绿色事业继往开来的生动写照。这样的事迹可学可做,这样的精神可追可及,虽难字当头,但敢字当先,敢于斗争、善于斗争,把平凡做成了不起,用夕阳红还原古郡大地绿生态。 来源:五原县融媒体中心

编辑:王慧敏

审核:王志荣

关键词:

推荐阅读

猜你喜欢

x 广告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起点中介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 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  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